ArtPro
Language
HomeNews馬蒂斯的_____

馬蒂斯的_____

2023.08.08 14:00
伊蓮·亞當,《馬蒂斯在蕾佳娜皇宮酒店,尼斯,1953》,1953,鋇地相紙上明膠銀鹽沖印,15.9 × 17.9 cm。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勒卡托-康布雷齊,1986年吉恩·皮埃爾·恩布登托克捐贈。圖片由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提供。

這個夏天的7月15日,現代藝術大師亨利·馬蒂斯(1869-1954)首次中國大型個展“馬蒂斯的馬蒂斯”率先登陸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我們可以一睹本次展覽中近300件作品的真容,讓我們從“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名字的句式出發,細數馬蒂斯藝術生涯中包含的不同方面。

亨利⸱马蒂斯
自画像, 1900
安格尔纸上炭笔 | 62 x 48 cm


馬蒂斯的開端

在馬蒂斯的一生當中,有著多次和疾病糾纏的經歷。而年少時一段長期住院的日子,卻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20歲的馬蒂斯發現鄰床的年輕病友萊昂·布夫里耶常常在病房裡繪製風景畫,這次與藝術的直接“邂逅”也讓他開始嘗試臨摹,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畫。在此之前,馬蒂斯以法律作為自己的專業,並已進入省城聖康坦的一家事務所工作。

亨利⸱马蒂斯
第一幅静物橙子, 1899
布面油彩 | 56.2 x 73 cm

這場戲劇性的相遇讓馬蒂斯產生了轉投繪畫學習的強烈願望。他先是在1891年進入威廉·布格羅任教的朱利安學院學習,然後轉到古斯塔夫·莫羅門下,進入巴黎美院學習。這段時期的積累為馬蒂斯後來的創作打下了重要基礎:他不斷拓展自己的繪畫技法,不僅經常去盧浮宮臨摹,也會前往街頭寫生,並在旅行中感受不一樣的光線和色彩。

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的调色板
颜料、木板 | 27.2 x 37.5 x 1.5 cm


馬蒂斯的野獸派

就算不了解藝術史的人,也會在聽到“野獸派”三個字時產生出自己的想像。這個以馬蒂斯為首的青年藝術家群體,因作品中強烈的風格和大膽的用色,在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上被評論人沃塞勒戲謔地稱作“野獸”而得名。野獸主義繪畫擺脫了對於自然的被動模仿,放棄傳統的遠近透視與明暗關係,轉而以單純的線條、平面化的色塊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這些作品顛覆了因循守舊的畫法,為繪畫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亨利⸱马蒂斯
科利尤尔镇,太阳街, 1905
布面油彩 | 46.2 x 55 cm

雖然“野獸派”是大多數人提到馬蒂斯時最先想到的一個詞,但它只是馬蒂斯等人藝術生涯中註重表現、不受束縛的一個短暫階段。 “野獸”這個狂放的形容也與馬蒂斯本人謙虛、儒雅的性格大相徑庭——即使在野獸主義的鼎盛時期,馬蒂斯也未曾忘記畫面的秩序,展現出他敏銳的感覺和理性的思路。

亨利⸱马蒂斯
戴皮帽的玛格丽特, 1914
布面油彩 | 82 x 65 cm


馬蒂斯的安樂椅

“野獸”之外,馬蒂斯最為人所知的是將藝術比作“安樂椅”的理念。這兩個詞語看似對比強烈,實則一脈相承。 1908年,馬蒂斯發表了他的《畫家札記》,強調自己的藝術不是對於自然的再現,而是在色彩中尋求和諧。他曾寫道:“我所夢想的藝術,充滿著平衡、純潔、靜穆,沒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題材。一種藝術,對每個精神勞動者,像對藝術家一樣,是一種平息的手段,一種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靈。對於他,意味著從日常辛勞和工作中求得寧靜。”到了今天,這樣一把藝術的“安樂椅”當然也是所有在快節奏中忙碌生活的觀者所需要的。

亨利⸱马蒂斯
自画像, 1918
布面油画 | 65.5 x 54.3 cm


馬蒂斯的色彩與線條

自藝術生涯之初,馬蒂斯就一直在油畫和素描的領域進行探索,色彩與線條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元素。馬蒂斯曾把色彩比作音樂,在流動中尋求無限可能,最終構成美妙的和弦與華彩樂章——“每種顏色扮演一個角色,表達一種色調,就像和弦的不同音符”。這些顏色經過藝術家的深思、探索和想像,用感官性的色彩釋放出內心的豐富情感。

亨利⸱马蒂斯
两位女孩,黄色裙与苏格兰格纹裙, 1941
布面油彩 | 61.5 x 50.2 cm

在素描方面,洗練的線條和概括的造型是馬蒂斯的顯著特點。這種簡潔是從縝密、繁複的思考中提煉得來。因為使用的素材越少,就越是要求表達的準確性。而無論色彩與線條孰輕孰重,它們都是藝術家畢生所要追求的極致風格。

亨利⸱马蒂斯
凯西亚的大头像, 1950 - 1951
BFK里夫布纹纸上飞尘蚀刻版画 | 65 x 50 cm


馬蒂斯的塔希提

通過高更的作品,人們看到了塔希提的藝術景象。也正是因為惦念著高更筆下的塔希提,花甲之年的馬蒂斯在1930年2月25日登船啟程,一個月之後踏上了那片土地。他開始探索這座南太平洋中的著名島嶼,隨後又去到了更遠的環礁。這段旅程給藝術家帶來諸多豐富、直接的感受,以至於他沒有辦法真正動筆——旅行結束時,馬蒂斯只畫了一幅速寫、幾張草圖,拍了一些照片。他意識到,首先得讓自己沉浸其中,將記憶存儲起來,等它們逐漸清澈,才能開始創作。

亨利⸱马蒂斯
塔希提的窗户或塔希提Ⅱ, 1935 - 1936
布面水粉与蛋彩画 | 238 x 183 cm

六年之後,他通過繪製“塔希提島之窗或塔希提島”系列繪畫重構了這次體驗。又經過十年的時間,一支由魚、鳥和繁星共同譜寫的宇宙之舞才在他最早的剪紙作品《大洋洲,海洋》和《大洋洲,天空》中上演。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正是這場塔希提之旅孕育了馬蒂斯最偉大的藝術革命之一:剪紙。

兹卡⸱阿歇尔
大洋洲,天空, 1946
粗亚麻布上印刷 | 177 x 370 cm


馬蒂斯的剪紙

經常有人(錯誤地)認為,馬蒂斯開始剪紙創作是因為72歲時疾病纏身,無法再提起筆繪畫。然而,他在裁剪造型、構圖與定稿過程中體現的嚴格要求糾正了這一觀點。藝術家雖然年事已高,飽受病痛折磨,但他並非由於身體原因無法繼續作畫,才開始將剪紙作為替代方法。他是在“攻克繪畫”又“投身於與繪畫的戰鬥”之後,有意識地開始對剪紙進行新的探索,而且這需要大量的體力和腦力投入。對馬蒂斯來說,剪紙可以將繪畫、雕塑和素描結合——“剪紙使我能夠用色彩作畫。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簡化。我不必畫出輪廓然後再上色,用一個來修飾另一個,而是直接運用色彩,這樣不僅更加細緻,而且不會本末倒置。”

亨利⸱马蒂斯
《Verve》第四卷第13期封面“从颜色中来”, 1945
平版印刷 | 36 x 26.8 cm

1940年代,馬蒂斯幾乎全情投入到剪紙創作裡,不斷豐富其應用範圍和表現力,將其逐漸發展成為既擁有獨立性,同時也可以應用到壁畫、織物、彩色玻璃花窗、書籍等不同材質作品的創作過程的技法。這些剪紙作品也被認為是藝術界的另一場革命,因為它們擴展了繪畫的可能性,並啟發和影響了抽象主義、極簡主義等藝術運動。

亨利⸱马蒂斯
小丑, 1947
阿诗布纹纸上镂花版版画 | 42 x 65 cm


馬蒂斯的爵士樂

爵士音樂擁有不拘一格的演奏方法,和即興創作的靈魂。馬蒂斯藝術生涯後期“用剪刀繪畫”的過程也帶有一種即興的自發感,與爵士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如他所說:“在創作中,藝術家應當直面畫作的反饋,並持續作出回應。”

亨利⸱马蒂斯
科多马斯兄弟, 1947
阿诗布纹纸上镂花版版画 | 42 x 65 cm

1947年,馬蒂斯帶來了花費七年時間才得以完成的出版物《爵士》。它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書之一,是晚年馬蒂斯獻給生活的頌歌。這本綜合了多種藝術手法的出版物被藝術家形容為“色彩與韻律的即興”。對於馬蒂斯來說,不同的媒介與領域之間沒有等級差別,這使得他能夠在繪畫、雕塑、剪紙、版畫上並行工作,並且在這些不同類型的創作實踐之間汲取營養。書籍和插畫則可以被視為馬蒂斯的獨特創作園地,因為他在這裡能夠自如組合運用他所掌握的所有創作技法。

Studio Changphel
伊卡洛斯, 2022
藏北羊毛 版数:20 | 122 x 183 x 1.5 cm
售價:RMB 39000


馬蒂斯的虔誠

雖然不信奉任何宗教,但馬蒂斯對於藝術的篤信彷若一個虔誠的教徒。他在1948年開啟了旺斯禮拜堂的設計工作——當時已年近80歲的馬蒂斯將這次合作視作他畢生藝術探索的結晶。經過四年時間,從建築、壁畫到玻璃花窗、服飾到禮拜用具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他所致力追求的線條與色彩的完美平衡。在教堂北側和東側的白色瓷磚牆面上,馬蒂斯以簡約的黑色線條勾勒出形象,這與他同時期以墨水創作的線條伶落的肖像畫相呼應。另外兩側牆面上,藝術家則藉助剪紙技巧設計了彩繪玻璃花窗,僅使用黃、藍、綠三種顏色,花窗上的紋樣取材自地中海的植被與塔希提之旅的記憶。

馬蒂斯設計的旺斯禮拜堂。圖片來自網絡。

對馬蒂斯而言,旺斯禮拜堂並不是一個宗教作品,而是一個整體的藝術現場。因為“禮拜堂的參觀者能夠感受到精神上的釋然。即使不是教徒,在這裡也能夠感覺到心靈的昇華,精神的啟示和情感上的慰藉”。

亨利⸱马蒂斯
白色与金色十字褡模型, 1950
布面裱贴纸上水粉纸剪贴 | 127.5 x 197.5 cm


馬蒂斯的對手

當獨特的藝術家遇到無畏的同行,就好像棋逢對手。這也發生在“20世紀藝術的兩座高峰”身上——馬蒂斯與畢加索在1906年相遇,隨後的半個世紀裡,兩人亦敵亦友,惺惺相惜。

馬蒂斯比畢加索大12歲,相遇之時已很有名氣,而畢加索還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兩人的藝術理念雖不盡相同,但馬蒂斯曾把自己鍾愛的非洲藝術介紹給畢加索,對立體主義的形成帶來很大啟發。同時,畢加索也對馬蒂斯充滿敬畏。他曾說:“沒有人比我更仔細地研讀馬蒂斯的作品,也沒有人比馬蒂斯更深地了解我的作品”。

“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9 。

兩位彼此影響的藝術大師,共同成為了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先鋒。 UCCA曾於2019年舉辦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畢加索個展“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而在此次的大型個展“馬蒂斯的馬蒂斯”中,也會有一幅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勒卡托-康布雷齊)收藏的畢加索作品出現在觀眾的面前。

“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9 。攝影:孫詩。


馬蒂斯的美術館

馬蒂斯1869年12月31日出生於法國勒卡托-康布雷齊,他的家族在此經營紡織業已有300餘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活在此地的民眾希望為馬蒂斯建立一座小型美術館。為籌建這座美術館,馬蒂斯將自己保存的一批最珍視的作品捐給家鄉,由此構成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的館藏核心,並且親自挑選展品,參與美術館空間的規劃,精確到具體每一件作品的擺放。馬蒂斯希望以此講述他創作風格的演變,為前來參觀的觀眾帶來美的愉悅。

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勒卡托-康布雷齊。

位於法國北部勒卡托-康布雷齊的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是唯一一座在馬蒂斯生前建立的美術館,於藝術家去世前兩年的1952年落成。 2023年,值馬蒂斯誕辰154週年之際,這批珍貴的藏品將離開藝術家的故鄉遠赴中國,而馬蒂斯的完整藝術生涯、創作脈絡、創作方法與藝術理念都將在本次展覽中得到最為直觀和近距離的展示。


馬蒂斯的馬蒂斯

作為馬蒂斯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馬蒂斯的馬蒂斯”的展覽名字意在強調馬蒂斯本人在展覽中的“策劃”角色。本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不但皆出自馬蒂斯的個人收藏,且部分作品延用馬蒂斯為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設計的展陳方式進行呈現,因此本次展覽可視做馬蒂斯獨一無二的藝術遺囑與當下觀眾的相遇。

UCCA館長田霏宇在“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新聞發布會現場,北京UCCA報告廳,2023年5月25日。
UCCA副館長尤洋在“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新聞發布會現場,北京UCCA報告廳,2023年5月25日。
“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新聞發布會現場播放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視頻,北京UCCA報告廳, 2023年5月25日。

“馬蒂斯的馬蒂斯”由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館長和首席策展人帕特里斯·德帕爾普( Patrice Deparpe)策劃,UCCA聯合呈現,門藝文化公司提供支持。 2023年5月25日,UCCA在北京舉辦了“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的前期新聞發布會,講解了關於本次展覽的亮點和詳情。 UCCA館長田霏宇表示:“這是一次珍貴而難得的展覽,UCCA為能再一次將20世紀藝術巨匠的作品帶至北京與上海與觀眾見面而倍感榮幸。此次展出作品不但數量和類別極為豐富,而且是馬蒂斯本人最珍視的一批作品,這尤為令人期待。 ”

“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新聞發布會現場,北京UCCA報告廳,2023年5月25日。

更多2023年全球藝術市場的最新動態請持續關注ArtPro。

Source: U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