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頌藝術中心 “向牆壁發問”國際青年藝術家邀請展5月25日啟幕
向牆壁發問——國際青年藝術家邀請展
INQUIRY TO THE WALL——INTERNATIONAL YOUNG ARTIST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2023.5.23 - 6.24
策展人:陸向怡
Curator: Fiona Lu
出品人:蘇芒
Producer: Su Mang
開幕:2023.5.25 , 16:00
Opening: 16:00, May 25, 2023
主辦方:頌藝術中心
Organizer: Soul Art Center
聯合主辦: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Co-organized: Tang Contemporary Art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攜手頌藝術中心隆重推出“向牆壁發問”——國際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展覽將於5月25日下午4點在頌藝術中心1樓主展廳開幕。
“向牆壁發問”由青年策展人陸向怡策劃,蘇芒女士出品,力邀22位來自全球的優秀青年藝術家:奧古斯·威利亞(August Vilella),李黛倫(Diren Lee),江上越(Etsu Egami),馮珏嘉,弗里達·萬納伯格(Frida Wannerberger),高航,貢坎(Gongkan),吳晶玉,奇蒂·納羅德(Kitti Narod),李慕華,劉悠然,尼亞姆(Niam),寧曉穎,倫卡工作室(Studio Lenca),王健,王凱凡,王愫,王一好,王悠,西祐佳裡(Yukari Nishi),餘宣,趙宇,攜46件新作,呈現全球化生存背景下,獨特的社會關注和跨文化聯結,反映當下國際青年藝術最鮮活的生態。
《困惑之重 》,2023
布面丙烯 | 120 × 170 cm
向牆壁發問
——國際青年藝術家邀請展
文/陸向怡
從情境主義開始,空間就被作為一個支配性位置的概念進行價值的考察,於需要自處、精神交流、心理回饋的今天,牆面與其構成的裝飾空間形成了風景本身。在尼采的“圓形時間”觀中,時間是有空間形狀的,而時間的“瞬間”被理解為過去與將來的碰撞,牆面內化空間(spiritual atmosphere)體驗獨特而包容,默然陪伴心靈,漫長時間陪伴中包含著諸多瞬間的碰撞的可能。 此次展覽主題“向牆壁發問”,亦是詰問當下繪畫,絮說牆壁物語是為了新的美學構建。
《鳥與貓》,2023
布面油畫 | 140 × 140 cm
《寓言》,2023
布面油畫 | 130 × 180 cm
《情情愛愛》,2022
布面油畫 | 150 × 130 cm
年輕一代繪畫的重新回歸,不簡單地是一種世俗化和階級趣味,回顧巴洛克藝術、形式主義、裝飾藝術等歷史,藝術的人性、深層意志邏輯和屬靈的部分總是蘊含在最日常的景物和器具屬性之中。在全球身份、互聯網全歷史視野下,新的一代藝術家堅持了網絡原旨開放性,將視覺導向的局限性和透明度擴大化,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塊莖式的量子態式的“超級寫作”(super-writing)的創作模式,他們的繪畫在技術的下沉與光滑化、平面化引入下繼續豐富著新的視覺體驗與現象製造,技術的複雜與信息冗繁增加著消費娛樂的極端與多元,同樣為一代人的藝術存在和風格上的時間旅行提供穿越的技術條件和可能。
《記憶之泉》,2023
布面油畫 | 165 × 130 cm
《不可思議的事》,2022
布面丙烯 | 150 × 300 cm
《羅幕》,2023
布面油畫 | 70 × 100 cm
《塞勒涅的凝視》,2022
布面丙烯 | 230 × 180 cm
風格,是一種價值術語,亦是一種品質,將藝術作為一個文化整體聯繫在一起,即使是階段性風格。奧古斯·威利亞的作品將夢幻隱喻的卡通形像以古典主義的油畫技術喚醒語言的意蘊;貢坎從塑造的扁平、無性別、漂浮的卡通人物以鮮明的直白的的視覺語言書寫強烈的情感維度;劉悠然怡然獨處的女性形象於設計感強烈的物化場景中展現當下自我的價值判斷;江上越在多元背景中將線條構建於形象的抽離感,在流動肖像的抽象具象之間找到了碰撞而出的靜謐。
《夏之夢》,2022
布面油畫 | 100 × 81 cm
《為志向拼搏的女性 也可以在和男生交往的過程中去放鬆身心》,2023
布面油畫 | 230 × 150 cm
《冰箱》,2022
布面丙烯 | 160 × 130 cm
年輕藝術家們不斷從技術的新的可能中感受到不同的創造力,在空間瀰漫中淡化時空的隔離感,同時,當這種創作熱情衝擊傳統的藩籬,它才真正成為一種蘊含的直觀與表述之間的辯證關係,討論了多年“藝-設”之辯(the debate of art and design)後,在不同的文化視覺背景中,這一代年輕藝術人擁有勇氣、獨特性和機遇,並在現實環境中冒險,真正開啟了對繪畫這一媒介的多元時代。
《火鍋》,2023
布面丙烯 | 160 × 140 cm
《當你決定做自己的時候,美好就開始了》,2022
布面油畫 | 201 × 138 cm
《賽拉》,2023
布面油畫和丙烯 | 152 × 122 cm
關於策展人
陸向怡,1992年出生,策展人,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覽部總監。策展工作圍繞藝術家群體代際研究、藝術行業機制研究、虛擬藝術等方向,尤其關注於新興藝術現象的研究與策劃;致力於挖掘和推動年輕一代藝術力量。策劃的展覽包括:“光的痕跡”青年藝術家群展(2023),“層疊之膚”國際年輕藝術家群展(2023)、“數字原始主義”高航個展(2023)、“氵”吳晶玉個展(2022)、“一片盛大的記憶”久事美術館(2022)、“工具已驗證”皆藤齋個展(2022)、“後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2022)、“武藝個展:心源日記”(2022)、“朱金石個展:意外美學”(2022)、“岳敏君個展:拈花一笑”(2022)、“間有閒時多雲到陰”草場地春季藝術季(2022)、“記憶、戲謔與意識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燒的繪畫”(2021)、“控制”李尓鵬個展(2021)、“今天的天實在是太藍了”郭宇恆個展(2020)等,曾入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8)。
關於出品人
蘇芒,「頌藝術中心」館長/創始人,優秀的雜誌出版人和慈善推動者。她曾創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雜誌《時尚芭莎》,亦打造中國頂級慈善活動「芭莎明星慈善夜」;擔任時尚集團總裁時期,帶領公司成為中國傳媒出版界翹楚。她自2010年開始涉足藝術領域,創辦的《芭莎藝術》雜誌,倡導讓藝術成為時尚,讓藝術創造價值,成功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發展。 2017年作為總策劃,在今日美術館策展了「破界/150週年BAZAAR時尚藝術大展」,為藝術時尚多媒體展覽開創先河。 2022年創辦的「頌」藝術中心,是她對藝術的持續探索,也是其理想的延續。她和年輕、國際化專業團隊一起,為798藝術區增添新的色彩和想像空間,與藝術界、學術界諸多專家聯手,集結強大的資源和媒體經驗,助力藝術之夢,打造生活之美。
關於藝術家
奧古斯·威利亞(August Vilella)
奧古斯·威利亞1986年出生於西班牙巴塞羅那。奧古斯·威利亞是來⾃巴塞羅那的藝術家,常駐東京。他以超現實直覺的⽅式創作油畫。由於這個過程,他試圖在不使⽤任何先前的草圖或想法的情況下塑造他的潛意識。這種做法的結果喚起了⼀種夢幻般的光環和⼀種神奇的、隱喻的、甚⾄是哲學的語⾔,邀請觀察者進⾏反思。所有這些圖像都以⼀種非常精緻的技術來表現。他的⻛格可以讓我們想起古代⼤師,因為他⽤非常⼩的畫筆⼯作,塗上許多薄薄的油漆和清漆,並玩弄光影。因此,我們可以在威利亞的作品中看到⼀種非常奇特的對比,⼀種非常技術性和精緻的⻛格,⼀種完全是直覺即興和⽆意的創作過程……就像⼀幅爵⼠畫。
就像奧古斯威利亞常說的那樣:“我不選擇我的⾓⾊……他們以某種⽅式選擇了我。當我們消除藝術家對其創作的意願時,每幅畫都變成了世界的藝術品和為世界創造的藝術;⼀件所有⼈都可以在其中發現⾃⼰的藝術作品,最重要的是,⼀件有⾃⼰的⽣命的藝術作品,想要被看到、被喚醒和被感受到。”
李黛倫(Diren Lee)
李黛倫1983年生於韓國,本科畢業於弘益大學紡織藝術專業。李黛倫通過她的作品創造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並且無法簡單地以單一的系列作為解釋。通過將新系列與之前的系列進行混合和重建,她建立了一個自己的藝術世界。她創造的內心世界曾療癒了她的痛苦,如今通過致敬古典神話和東方主義,描繪了她獨特的性格和及其像徵意義。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僅僅使用一把畫筆完成的,而也表現了她渴望給予角色真實的存在與呼吸的生命力。
李黛倫與韓國企業進行的許多合作和產品設計,廣泛得到了公眾和藝術愛好者的稱讚與喜愛。她參與的重要展覽包括:《後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22);《全球之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中國(2022);《返工》,Waluso畫廊,英國(2021);《轉折點》,Doo畫廊,韓國(2021);《和我們在一起》,Humax藝室與Open畫廊,韓國(2021);《果實》, L畫廊,韓國(2019);《那些消失的人》,MIEL畫廊,韓國(2018);以及藝術博覽會:Kiaf藝博會,韓國(2021);買得起藝博會 Battersea,英國(2020);One Art 台北 2020,台灣(2020);買得起藝博會新加坡,新加坡(2019);馬來西亞藝博會,吉隆坡,馬來西亞(2019);釜山藝術年展2019,釜山,韓國(2019);亞洲當代藝術展,香港,中國(2019);馬來西亞藝博會,吉隆坡,馬來西亞(2018);2016慶州藝術節,慶州,韓國(2016);勺子藝術節,Sein畫廊,韓國(2015)釜山藝術節,釜山國際會展中心,韓國(2015)。
江上越(Etsu Egami)
江上越1994年生於日本,目前工作於東京和紐約,是日本戰後崛起的第三代當代藝術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之一。她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學院,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留學。豐富的海外經歷和個人體驗,讓她對語言和交流的學科非常感興趣。江上越的作品包含了聲音、視頻和繪畫等多種媒介形式,她通過這些探索人類的本能和交流的真實性,提供了更人性和更國際的視點。
江上越因傑出的創造力屢獲殊榮:2021年和2020連續入選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2021年被評為Artsy最受歡迎的國際的藝術家之一,獲中國文旅部、日本文部省、韓國文化廳舉辦的中日韓東亞文化都市2022二等獎;2020年獲日本文化廳傑出藝術家,入圍日本當代藝術基金會獎,並被選為日本文化廳傑出藝術家派遣紐約;獲索福林基金會亞洲傑出藝術家獎(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2019);第十六屆千葉市藝術文化新人獎(2018),第17屆東方國際美術展日本外務大臣獎(2017)等。
江上越曾於多個城市舉辦展覽,個展包括“一個誤解的時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來了”(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1),“彩虹 ”(輕井澤新美術館,輕井澤,2021),“Facebook”(前波畫廊,紐約,2021),“彩虹”(白石畫廊,台北,2021),“社交距離”(A2Z畫廊,巴黎,2021),“星球時間”(銀座GSIX,東京,2021),“Entrance gallery Vol.1江上越”(千葉市美術館,千葉,2020),“對話4000年”(千葉市文化中心,千葉,2018),“被掩蓋的真相”(銀座,東京,2017),“這不是誤聽 ”(德薩畫廊,北京,2016)等。
此外,她的作品也展出於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巴黎大皇宮、上野之森美術館、UNESCO文化館、芝加哥亞洲藝術研究所、日本當代藝術基金會、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韓國文化廳、日本富岡市美術館、日本南城美術館、東京日中友好美術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第二屆北京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第三屆 CAFAM雙年展、天津古海岸文化館、北京樹美術館、炎黃美術館、元典美術館、今日美術館、韓國麥粒美術館、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等。
她的作品被眾多美術館和公共機構收藏,包括:輕井澤新美術館、日本廣島wood one美術館、日本南城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莫斯科車庫美術館、德國Galerie99、元典美術館、和美術館、 樹美術館、達美美術館、依戀集團、韓國順天市文化中心等。
馮珏嘉
馮珏嘉,1997 年生於中國雲南,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馮珏嘉的繪畫來源於切身體會的生活,圍繞著周遭的場景和周遭的人,通過光影製造出定格的畫面,試圖賦予日常生活中的人或景物一種永恆的雕塑感,讓畫面變得清晰,讓敘述變得模糊,讓日常脫離日常。從小受到父母從事雕塑工作的影響, 從小拾筆,對雕塑的形體造型體積感頗為敏感,具象繪畫能夠讓其更加隱晦的表達感受,探索畫面中平靜表像下暗流湧動的情緒和力量,在最熟悉不過的尋常場景中尋找一絲絲微妙的荒誕,有些題材出自於看過的書,一些哲學的隱喻,將能夠引起共鳴的部分結合到日常生活中。
最近展覽包括:一片盛大的記憶(上海久事美術館,2022);新銳藝術市集(北京 hi 藝術空間,2022);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畢業展(中央美術學院,2020),“油敢”(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在校生聯展,2018)等。
弗里達·萬納伯格(Frida Wannerberger)
弗里達1989年出生於瑞典,2008-2009中央聖馬丁學院藝術與設計基礎文憑,2011-2013中央聖馬丁大學平面設計文學學士,2022-2023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碩士。
弗里達·萬納伯格的作品在思考、思想、觀測和自我參照中,無論是作為主題還是在作品的形式和創作中, 對權力背景下的女性和少女時代的思考反復出現。通過接受和激發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討論女性象徵的概念——作品的一部分是女性形象本身,在她的肖像中,女性形象往往是孤立的,似乎沒有故事背景。同樣反復出現的是通過象徵主義表達的敘事,既通過視覺線索,也通過作品標題中的文本傳達主題。她通過形式,試圖理解當她的肖像主題以各種媒介和格式呈現的可能, 也是在反复觸及著力量和脆弱之間的平衡探索和表現。
她最近的展覽包括:光的痕跡,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3;Eyecandiescn群展,上海,2023;個展, Haricot畫廊, 倫敦,2023;群展Look Mum No Hands,倫敦,2023;皇家藝術學院群展, 倫敦,2023;個展“Frida Wannerberger x Pringle of Scotland”,倫敦,2022。
高航
高航,1991年生於保定,現工作生活於美國休斯頓。 2013年本科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油畫系,2018年碩士畢業於休斯頓大學繪畫系。高航的作品以幽默和荒謬的狀態描繪了當代人類在互聯網上的行為舉止,同時用畫面調侃人們在電子屏幕中不斷尋求瞬間刺激和滿足感的執著。
高航近期在美國及歐洲的個人展覽包括:“數字原始主義”(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泰國,2023);我的一些破想法(Pulpo畫廊,木瑙,德國,2022);沙發套件(L21 畫廊,帕爾馬,西班牙,2022);你完全是特別的(Breach 畫廊,邁阿密,美國);高航!(The Hole 畫廊,紐約,美國,2021);稍稍彆扭(Waluso 畫廊,倫敦,英國,2021);離卓越就差一點(Winter Street 畫廊,休斯頓,美國,2021);21 世紀寫實主義(COVA 畫廊,埃因霍溫,荷蘭,2021)等。他的作品也展出於英國倫敦Sunny藝術中心,韓國吉坡CICA美術館,美國芒諾Masur美術館,美國休斯頓KBR大廈等。他的作品及文章報導的國際刊物包括:《巴黎時尚潮》《藝術論壇》《藝術新聞》《美國繪畫》《次世代生活態度》和《RADII》。
貢坎(Gongkan)
從最初的紐約街頭壁畫藝術至今,貢坎已使用畫布、視頻和雕塑等多重媒介,發展他的心靈傳送概念,以觸及更廣泛的藝術敘事。貢坎在紐約的早期藝術風格來自於他的親身經歷,他曾目睹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在充滿歧視的社會裡遭受不公平待遇,這類蔓延全球的問題使貢坎深受啟發,形成了他以“傳送”為主題的標誌性創作概念——這是對進入更好、更歡樂、更令人嚮往的世界的隱喻,也是充滿諷刺和矛盾的象徵,反映了痛苦的現實。
貢坎生於1989年,現在生活工作於泰國曼谷。貢坎的近期精選個展包括:“心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22);“貢坎:給恨彩虹的人”,Over the Influence畫廊(法國巴黎,2022);“內省”,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泰國曼谷,2021);“冰山一角”,Over the Influence畫廊(美國洛杉磯,2021);“昨天今天明天”,曼谷河城(泰國曼谷,2019)。精選群展包括:“後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22);“墜落”,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22);“澳門藝術:澳門雙年展 2021”,澳門美術館(澳門,2021);“內省烏托邦”,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泰國曼谷,2020);“污染”。曼谷河城(泰國曼谷,2020)。
吳晶玉
吳晶玉,1992年生於中國香港。吳晶玉2016年獲得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繪畫專業本科學位和同年榮獲Cass Art Painting Prize。 2018年獲得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版畫專業的碩士學位, 同年榮獲Abbey Major Painting Scholarship以唯一一位新晉藝術家的身分駐地羅馬的英國學院及獲Travers Smith Art Award。她2014年以交流方式工作於耶路撒冷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 (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吳晶玉借鑒了生活經驗作為主要素,結合了不同的象徵性視覺詞彙,從而在當中找到現實和虛擬之間的落差。她利用不同媒介作畫,以挑戰油彩之外繪畫的可能性。通過重新詮釋傳統的象徵符號,她的作品創造了一種新的、曖昧、晦澀的故事。她富有戲劇性的作品是她的內在自我與外界不斷的對話,並從中感受現實與想像之間的摩擦。
她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平台上展出及被企鵝蘭登書屋收藏,包括倫敦Arusha Gallery、Matt’s Gallery、San Mei Gallery、Cornucopia Gallery、Whitechapel 46、Siegfried Contemporary、 Assembly Point、Horse Hospital、CGP畫廊、利茲Canal Mills Armley、耶路撒冷Video Pub、羅馬尼亞駐羅馬學院、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等。她的作品亦曾被藝術史學家Katy Hessel 和 Kate Mothes撰文。
奇蒂·納羅德(Kitti Narod)
作為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奇蒂·納羅德1976年出生於泰國,畢業於泰國皇家理工大學 Pohchang 藝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巴吞他尼府。
奇蒂曾先後在倫敦新生藝術節、蒙特利爾、新加坡、曼谷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鉑爾曼酒店、台北O'logy藝術中心舉辦個展,並在曼谷、墨爾本、都柏林、愛丁堡參與群展。他的作品曾在英國愛丁堡藝術節(2007)、英國曼徹斯特藝術節(2005)、曼谷文化藝術中心(2019)展出並廣受歡迎,被諸多公共機構和個人收藏。
奇蒂最近的個展包括:“夏日微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2;“芬芳之城”,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2021;“人生角色”,We Gallery,深圳,2020;“樂園”,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2020;“奇蒂·納羅德”,O'logy藝術中心,台北,2019。近期參加的群展包括:“墜落”,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2;“空間之間 II”,暹羅天地,曼谷,2021;“寂靜之聲”,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2020;“光合作用 II”,曼谷藝術文化中心,曼谷,2020等。
李慕華
李慕華1995年出生於中國廣東。曾先後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深圳。通過體察日常及記憶之物的微妙處,消除多餘色彩和情緒,呈現出平靜內斂的氣息。基礎的形體之間,色塊明暗對應關係足以表述其邏輯性。理性克制的繪畫語言,蘊藏著持存的溫度,兩種矛盾的特性,賦予繪畫以間離感。
她的近期展覽包括:“各歸其位” 上海愚社(2023);“一個人的房間” 香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2022);“好事自然來” 深圳美成空間(2021)。作品被Longlati基金會、和美術館、知美術館收藏。
劉悠然
劉悠然1996年生於中國湖北,本科及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中國杭州。劉悠然嘗試發掘在當代社會背景之下有關女性身份表達的更多可能性,其中重點探討關於女性的觀看方式與現實處境的問題。通過具有超現實傾向的繪畫語言,她以一種較為柔和的方式呈現出女性試圖確立自我的、主體的基本要求,與環境對其做出的要求之間的衝突。
她的展覽包括:“一間自己的房間”群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2;“穿越時空的調色板”,草場地青年藝術家群展,伯年藝術空間,北京,2022;“白日夢”群展,禾器藝術,寧波,2021; 2021“反向生長”群展,虹美術館,蘇州,2021 ;“逆向旅行”群展,上海寶龍藝術中心,言午畫廊,上海 ;“他們”群展,三尚當代藝術館,杭州,2021等。
尼亞姆(Niam)
尼亞姆是一位知名泰國藝術家,1978年生於泰國北欖,現生活工作於北欖。他作品往往引人入勝,以復雜的丙烯畫見長,其作品質感常常讓人聯想到組合精妙的油畫。 Niam擁有哲學和美術雙學位,但身為色盲的他大部分創作技法都是自學的。他的作品展現出一種介於抽象原則與寫實肖像之間的多重視野,啟發觀眾自由探索自我的潛意識。
他最近的個展包括“anima”(Joyman畫廊,曼谷,2022),“大海記得我們”(SAC藝術中心,曼谷,2020), “一個叫地球的地方”(SAC藝術中心,曼谷,2017),“失敗的貓”(SAC藝術中心,曼谷,2016),“Minimon”(盛泰樂,曼谷,2016), “月球上的動物世界”(Chamchuri畫廊,曼谷,2013)等。群展包括“孟加拉國第十四屆亞洲藝術雙年展” (孟加拉國 Shilpakala 學院,孟加拉國,2010),“跨宇宙” (SAC 藝術中心,曼谷,2014),“新身份”(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2),“碎片與塵光”(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首爾,2022)等。
寧曉穎
寧曉穎1988年出生,202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油畫系獲得碩士學位,現居北京。個展包括:閨閣·袖珍雙個展(願景藝術中心,北京,2022),“來”(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油畫系展廳,廣州,2021)。作品展出於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嶺南版畫大展、肇慶美術館、陽江市美術館、成都中外藝術文獻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江門市美術館、蘇州金谷裡藝術館、石家莊中冶美術館等。
倫卡工作室(Studio Lenca)
倫卡工作室(STUDIO LENCA)本名 José Campos,1986年生於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共和國,2013畢業於英國倫敦當代舞蹈學校當代舞蹈並獲碩士學位,2015年畢業於英國倫敦金史密斯大學藝術與設計專業,2019年畢業於英國倫敦金史密斯大學藝術與研究專業並獲碩士學位,現生活和工作於英國馬蓋特。
STUDIO LENCA 在一個充滿衝突的環境中審視自己的現實。他的作品專注於圍繞差異、知識和思想的可見性。豐富多彩的繪畫描繪了穿著服裝和裝飾品的薩爾瓦多人物,嬉戲地探索男性氣質、該國的殖民歷史及其當前的暴力話語。這些帽子和服裝暗示了歷史文化的民俗傳統。異想天開的圖像和大膽的色彩描繪了一種柔和、脆弱的體驗。
STUDIO LENCA 的作品在全球範圍內展出,最近個展包括“我準備離開”,當代唐人藝術中心(2022);“The Invisibles”,英國愛丁堡藝術節(2022);“個展”,Studio Jadaf,迪拜(2022);“個展”(線上),Artistellar畫廊,尼諾斯(2022);“’拭子‘巴塞羅那”,La Unica畫廊,聖薩爾瓦多(2020)等。他的作品也展出於特納當代美術館、英國倫敦設計節、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藝術博物館、紐約 Marc Straus Gallery、洛杉磯 Charlie James Gallery、西班牙馬德里 Arniches 26 Gallery、黎巴嫩貝魯特 Artual Gallery等。 STUDIO LENCA的作品最近被MER基金會收藏。
王健
王健1987年生於哈爾濱市,2010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油畫系,現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作品展出於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上海中華藝術宮,蘇州美術館,天津市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重慶美術館,內蒙古美術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等地。
王凱凡
王凱凡,1996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2022年碩士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自由藝術專業,並被授予榮譽大師生。現居住創作於德國柏林。
王凱凡的作品來源於他的記憶和生活經驗。精神片段中“游牧”的不確定性與多個宗教的踐行與探索,構成了他各種創作要素的基底。王凱凡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一種掙扎,這種掙扎在形式上也發展為和解和通過繪畫自我創造的安全感:在王凱凡的繪畫中,暴力的碰撞慢慢被仔細的線條和情緒所覆蓋和概括。在免疫系列中,王凱凡定義了主體與他者的關係,如同埃斯波西託的免疫邏輯那樣,王凱凡在他的繪畫中表現出如胎兒作為外來的“他者”如何在母體中的運動曲線中對抗與被保護。
他近期的個人展覽包括: 月球噴泉 Lunar Fountains,Long Story Short LA 畫廊,洛杉磯 美國 2023;響沙 Whistling Dune,GNYP 畫廊,柏林 德國 2022;個人項目: 圍牆啄木鳥 Mauerspechte,裕寶銀行藝術空間(HVB KunstCUBE),柏林 德國 2022;他是2022英國伊万·朱尼茲(Ivan Juritz)獎得主 ,並於2023年初受邀參加意大利斯波萊托馬勒&勒維特工作室藝術駐地項目。
王愫
王愫1989年出生於山東濟南,本科就讀於新加坡南洋大學,並在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求學期間,她遊歷歐洲各大美術館,嘗試了現產品拼貼、絲網印刷、影像等多種創作形式,並最終在繪畫上找到自己的天命。
王愫個展包括“萬物有靈”(邦瀚斯,香港,2022),“極樂之地”,「頌」藝術中心,2023。此外,她還參加了2022武漢雙年展、北京當代藝博會、藝術廣州國際藝博會等多個大型展會。她的作品在世界多個大都市展出,與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Kypselian Salon Snehta Space(雅典)、Depo Darm Contemporary Art Space(雅典)、Century Members Club(倫敦)、Parfitt Gallery Croydon(倫敦)、Aout畫廊(貝魯特)、Art Number 23(雅典)、棱畫廊(深圳)等國際藝術機構均有合作。
王一好
1993年生於浙江,200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16年獲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士學位,同年保研油畫系,2019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北京。王一好的創作著力於對性別、身體、自然物的介入與重組展開探索,利用色彩的關係構建懸置空間,以劇場氛圍消除時空概念,並將其展現為公共語境中的藝術。
群展“模因疊加態”(仚東堂,上海,2022),群展HER(小杉畫廊,北京,2022),群展“諸相藍移”(仚東堂,北京,2022),群展未來現場 x 2022(零藝術中心,北京,2022),個展“坍縮”(妙有藝術,北京,2022),“新綠”群展(妙有藝術,北京,2022) ,個展“IN ONE”(hiart space,北京,2021),“弗里達和我的腦洞”女性藝術家群展( hiart space,上海,2021),Significance-“高山上跑下來30只麋鹿...”(798藝術中心,北京,2019),“GIFT EXCHANGE”雙人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2019)
王悠
1988年出生在哈爾濱,成長於深圳,2009 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現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王悠喜歡觀察生活中的人和物,以一種猶如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即興地描繪和重塑現實中的形象。通過形象的跳接與造型語言的轉換,極具表現力的形象,記錄了身處當下時代複雜的人類情感。畫面遊走於具象和抽象之間,並夾雜著 奇幻的想像和敘事,情節令人心生困惑但同時又令人神往。
近期展覽包括:《春之祭》,MASSIMODECARLO 畫廊,北京,2023;《初綻》,寶 格麗,北京,2023;《手感》,永樂藝術空間,北京,2022;《所有人都為甜甜圈 而來》,願景藝術中心,北京,2022;《Feelings on Paper》,MASSIMODECARLO 畫廊,2021。
西祐佳裡(Yukari Nishi)
西祐佳裡1989 年出生於日本香川縣。西祐佳裡的壓克力作品呈現出超現實的寫實主義,反映出一種理想化的中世紀美國懷舊風格,她古怪又奇幻 的世界觀在日本音樂界的廣受歡迎,多位樂手從而與她在 CD 封套設計、海報、巡迴演唱會周邊商品、音樂 錄影帶和電影作品各方面進行合作。
沒有臉孔的人物、面無表情的絨毛娃娃和了無生意的動物,徜徉西祐世界田園牧歌的風光。超然、夢幻般的 環境激發觀者的好奇心與不適感;光影的戲劇性元素,以及在熟悉的居家安全舒適空間內突然失去一致性和 意義,令人想起荒謬、虛無主義和偏執的新黑色主題。西祐的作品離棄假設與慣例,在現實與虛構之間進入 第四次元,促使我們重新考慮自身對真實與虛構的理解。
西祐佳裡於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畢業,自 2004 年在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畫廊和藝術博覽會展出繪畫和綜合媒材作品,包括: 《IMAGRATION》,亞紀畫廊,台灣,2023;《Index #5》,The Mass 畫廊,日本,2022; 《Viewing》,SAI 畫廊,日本,2021。
餘宣
餘宣1981年生於湖南,200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他近年的展覽包括:深度意象(中國當代藝術特展,深圳,2022);未來沒有我—快閃雙年展(九美術館,北京,2021);觀念、形式和日常化-第三屆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深圳,2019);繪畫的邏輯線(金雞湖美術館,蘇州,2019);無問東西—中國當代藝術展(克利夫蘭州立大學美術館,美國,2019);歷史與現實(寧波美術館,寧波,2018);販夫走卒—當代藝術的市井現象(33當代藝術中心,廣州,2017);你躲不掉的.當代藝術與宿命(賢空間,北京,2017);自由場域(北京798·貴陽當代藝術展,貴陽,2016)等。
趙宇
1993年出生於雲南,分別於2020年和2017年在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取得了碩士以及學士學位。曾入選多個繪畫獎項以及藝術家駐留項目,包括2018年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 “記憶三角洲”青年藝術家駐留項目,2020年入選四川美術學院駐留項目,華泰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現工作生活於重慶。
趙宇的作品倚重圖像及其內在的語義。一方面,這些圖像脫離了原有語境,圖像與圖像之間出現了一種錯位感、斷裂感,於是,一種分散的、非線性的敘事開始出現。另一方面,圖像的形狀成為畫面視覺結構的重要因素,因為並置、解構手法的使用,使其打破單一的視覺與空間關係。通過對顏料的堆砌、重疊的圖像、佈置於畫面中的異樣形態而展開視覺實踐與探索,同時也敘述著他對現實的觀察和想像。
趙宇近期參展包括:宇宙為你閃爍,泰藝術中心,上海(2023);白天的房子,協力空間,北京(2023);驕陽之下,Fir Gallery,北京(2022);冬季失眠症,索卡藝術中心,北京(2022);莫涅莫辛涅,嶼廬青年,十點睡覺藝術中心,北京(2022);美術館之眼,成都美術館,成都(2022);羅中立獎學金,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2021);光鮮世界,時代美術館,重慶(2021);釜山青年藝術節,釜山,韓國(2020)重置,CAEA美術館,重慶(2020);BE-CAUSE OF PAINTING, 首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週,象山藝術公社,杭州(2019);特別質感, CAEA美術館,重慶(2019);“The Delta of Memory”,記憶三角洲,SVB 藝術中心,阿姆斯特丹,荷蘭(2019);杭州東方來信,Inter Youth國際青年繪畫巡展,羅中立美術館,重慶(2019);在地與間離,首屆重慶油畫雙年展,重慶美術館,重慶(2018);年輕的潮,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2018);思想的形式,第八屆新星星藝術獎,德基美術館,南京(2017);杏林擷英,中華藝術宮,上海(2017);中國新現實藝術歐洲巡展,瑞士盧塞恩大學美術館,瑞士(2017);抗體——新視覺藝術節,華美術館,深圳(2017)等。
更多2023年全球藝術市場的最新動態請持續關注Ar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