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90後藝術家葛雅靜 從醞釀到爆發在不同系列中綻放最真實的自我
近幾年來,全球青年藝術家無論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市場需求,當70後80後藝術家一路高歌時,90後藝術家也在奮勇生長。 90後藝術家葛雅靜在新銳藝術家中熠熠發光,她常常以不同的主題入畫、運用多種材質進行創作,靈感的碰撞和材料的融合讓她的作品彰顯出不一樣的魅力,既有女性視角的溫柔又有處於當下語境中理性的厚度。
2022年11月19日,葛雅靜個展“一簇小刀”在北京開幕,此次展覽由ArtPro Artist ECO × 伯年藝術空間舉辦,展期至12月18日,在此,ArtPro 對話藝術家葛雅靜,介紹了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不同創作階段的創作理念以及個展的最新動態等內容。
Part I
從初心出發 一如既往地選擇繪畫
Q:請簡單介紹一下您學習的經歷。
A:我從小就對繪畫很感興趣。 90年代出生的孩子們都被父母給予了很多的期望,我從小被安排參加各種興趣班。每一周的課都安排地滿滿噹噹,我幾乎上過所有的興趣班,最後,繪畫是我最喜歡並且可以堅持學下來的課程。
河南是中高考的大省、歷年的考試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從河南參加高考、於2009年考入了南京師範大學,本科學的油畫專業,然後2013年保送研究生,2016年畢業。
Q:您從什麼時候決定要做職業藝術家,想要突破傳統的束縛、要走一條自己的路子?
A: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把未來想的很美好、很簡單,但越長大這條路越難。畢業以後,大家都面臨著職業和人生的抉擇,當時很多同學都選擇當老師或者有自己的生活,大概也就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堅持創作。我當時也去試過其他的方向,但發現自己完全不想幹。
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和糾結,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想選擇了繪畫這條路,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有兩條路,我走了一條路,另外一條路的風景就完全錯過了,不想讓自己後悔。
從傳統繪畫到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每個藝術家的繪畫語言都是一步一步銜接過來的,不會突然因為某個事件的影響而變成某一種樣貌。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繪畫本身,顏色、結構、材料等元素帶來的刺激讓我產生了不斷創作的動力。
Q:早期的創作狀態和作品風格是什麼樣的?
A:研究生時期是我非常開心的一個階段,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要做出好的作品”,每天只思考如何把作品做得更好、可以有什麼新的嘗試。整個班級的氛圍都特別好,大家每天都在安靜地創作、都會有豐富的嘗試,也經常會有藝術方面的交流。
“煙頭”是我研究生時候的作品。 我當時對線條非常感興趣,而煙頭只是承接了我當時創作思路的一個媒介。靈感來源於研究生時代,老師和同學經常在一起交流日常的藝術創作,我觀察到他們抽完煙之後會把各種品牌的煙頭放置在煙灰缸裡,煙頭燃燒之後在煙灰缸裡的形像或者姿態是不同的。 每個人滅煙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這個人的風格、也可能與當時每個人的感受密切相關,所以就創作了一些作品。
Part Ⅱ
在醞釀中爆發 在不同系列中探索無限可能
Q:為什麼畢業之後從南京來到了北京?對於北京有什麼感受?
A:上學的時候已經在南京待了整整七年,那邊的環境不太適應我當時的狀態,更想尋找一些突破,機緣巧合下就來到了北京。
到北京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室,北京的生活環境和氣質跟南京完全不同,北方的條件更惡劣、更粗糙、更野蠻,但由於我本身就是洛陽人(生在北方中原地區),我覺得還挺對勁兒的,北京的氛圍對於我的創作也有很大影響。
Q:到北京之後,整個人的狀態和創作跟之前有什麼不一樣?
A:研究生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做夢,畢業後其他人夢都醒了,只有我還在繼續做夢,那麼這個夢會不會一場空,都是未知的。剛來北京的前兩年,我還是比較焦慮的,都是一個人在孤單的創作、在藝術上摸索,也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北京有各種各樣的展覽,接受到的訊息非常豐富、也很雜亂,要從中選取最適合自己、最有營養的內容。 那段時間思考的比較多,整個人會有一點創作的痛苦。
Q:您什麼時候從那個孤單的狀態中走出來了?
A:2018年之後,我的創作和嘗試越來越多,狀態也有了變化。北京有一個麥克美迪,是一個畫材的天堂,我每次去都覺得很新鮮、很刺激,各種材料都能玩出不同的花樣、呈現出不同的質感和不同的狀態,這些體驗對我後面的創作也有直接影響。另外,我也逐漸認識了一些藝術上互相欣賞的朋友,大家會經常聚在一起交流藝術創作、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Q:如何總結自己的創作階段,有哪幾個階段?
A:從“煙頭”、“餐桌”、“床單”、“異形”到現在常規尺寸的創造,是一個整體的脈絡,中間穿插著做過一些宣紙上的作品、“水泥”、“牙齒”、“香蕉”等系列作品,這些是中間每個階段的插曲,但每個插曲對於我形成現在的創作都有很大影響。繪畫裡面有太多好玩的東西,未來會有無限可能。
在我喜歡的藝術家中,有些國外的老藝術家都已經很有名氣了,依舊不停地把藝術語言往前推進,這是真正專注於繪畫本質的好藝術家,他們有很多豐富的作品系列,每個系列都有很大差別,但都有主脈絡,我很佩服這些藝術家、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Q:您在創作中最關注的主題是什麼?
A:我不是特別喜歡直接描繪人或者人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被人影響的物品反而對我的吸引力更大。 物品是有人的溫度在其中的、這種表達方式更加安靜、繪畫語言更加隱晦,也擁有很大的想像空間而不是那麼直白。
人的面部表情太鬧騰、太直白,而人留在物品上的痕跡是喧鬧之後的寂靜和落寞,人的行為或肢體語言是騙不了人的,那種委婉的東西還挺吸引我的,譬如煙頭、床單、餐桌等。
Q:您的作品中有很多綜合性材料的運用,如何處理這些材料之間的關係?
A:每件作品靈感背後經歷了一些比較縝密的思考,做的過程中想法會隨時隨地的變化、對於不同的搭配會有一萬種考慮,最終確定用哪幾種材料的搭配是個糾結的過程。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質感,混合在一起會非常合適或者矛盾非常突出,這兩種都是可以的,有時候也會根據當時的狀態或者當時對於這張作品的理解會有不同的選擇。
不管是裝置還是平面,對於我來說是一樣的。 我沒有為了做裝置而做裝置,我感覺我還是在畫畫,只不過用的材料不同。比如一塊東西、一個物品對於我來說它可能就是一個黃色的色塊兒、一個立體的筆觸。只不過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材料呈現在一起的時候,各個角度都要照顧到。
Part Ⅲ
堅持持續創作 真實的表達是最好的
Q:請介紹一下ArtPro Space 《一簇小刀》個展的展覽主題和作品。
A:這次展覽的作品既有常規尺寸作品、又有異形作品,創作時間是近兩年的,在時間上可以形成一個對話。 展覽最早的名字是“用小刀劃開”,我創作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在膠帶上用小刀割出一個形狀,這個過程給人一種安靜的、偷偷的、悄悄的感覺。小刀是非常鋒利的,也代表了我一個願望——希望我能夠逐漸走向成熟,讓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
後來名字變成了“一簇小刀”。一簇,大家一般會形容一簇花朵,一簇植物,很溫柔的感覺會讓人聯想到女性。如果說手裡的一簇花變成了一簇小刀,蘊含著把所有的力量握在手裡。 “簇”本身是聚合在一起,小刀又有給人一種好像要散開的感覺,有一種力量在裡面,低調而又有詩意。
Q:您如何去定義自己的藝術語言。
A:作為年輕藝術家,在跟藝術大師學習的過程就是在不停佐證自己個人的藝術價值是否正確,這是比較吸引我的。繪畫是最騙不了人的一種藝術方式,所有性格和感受都會呈現在作品上,我沒有特別急切的話想要說、但我有很多想法想要表達,希望大家通過作品來了解我,真實就是最好的。
Q:作為青年藝術家,您面臨哪些壓力、如何排解壓力?
A:壓力主要來源於外界,源於他們現在還看不到你的未來或者成熟的面貌。不管是外界還是家庭,大家給予年輕人的時間太短了,希望年輕藝術家很快出來、很快成熟;對於自身而言,我只能不停的創作,當我真的做成了一些事情,這些壓力自然也就消散了,作品也會反饋給自己一些信心。
ArtPro關注當代藝術家的成長與變化,未來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