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沉寂
郭笋、汪子博、杨一凡
2024 年 11 月 2 日至 2024 年 12 月 7 日
丹丘荣幸地宣布将于 11 月 2 日带来群展《暮色沉寂》,展览由三位艺术家——郭笋、汪子博、杨一凡共同呈现,在面对时间与记忆对自身生命经验的发问时,他们用各自所处阶段的语言、情感与理性线索,乃至身体逻辑给出了个中不同却彼此连绵的回应。当夜色将晚,暮光沉寂之时,也正是故事拉开序幕的时刻。
郭笋的创作相对趋近于身体性的表达,从年少开始便受到父亲写意画熏陶的影响与早年留德的经历使郭笋的创作兼具中西自由主义色彩,也让他的画面极具感情张力的同时,亦不乏高度理性的建构。然而身体与认知经验的惯性并未让他囿于绘画的桎梏当中,除了延续表现主义的传统外,郭笋也不断探索着多元的绘画语言,每一次起笔与肢体的调动,都基于严谨却不失灵活的判断,也是每进一步对工作方法的确信与笃定。从色块的层层覆盖、滴流、平涂与泼洒,再到线条的勾勒、提拉与留白,艺术家游刃有余地调度画面内部的纵深空间与呼吸感,形成一幅幅差异化的图像之诗;如果说色域之间的碰撞搭设出的是一帧帧闪回的梦境,那么穿梭其间、彼此串联的线条则小声透露着故事情节的线索,既是悬念,也是谜底本身。
汪子博的创作常常被一段时间内生活中细微的场景所触发,这些介于生命与非生命间隙的日常之物,既默默保存了时光须臾的痕迹,也承载了那些微小而片刻的记忆所带来的感动,清晰却模糊。从早期作品中对时间的“收集”,到银针笔下对物质肌理的细心描摹与编织,汪子博的记录宛如雕刻一般,锋利但又矛盾温和。然而,在看似静谧的画面背后,凝结的是每一个“此刻”中微弱但持久的情绪涌动;在画笔的来回往复、揉搓下,内心饱含的情绪纠葛与起伏互相撕拉、挣扎、收敛,继而逐渐消磨,最终留下几近冷感、客观而中立的画面,仿佛再次将观看者拉回至最初的“此刻”中,共同经历时间的流逝。
与之相似的,杨一凡试图在个人与集体经验的交汇地带探寻、捏合并缝补记忆与想象的疆域。在最新的创作中,他将原本暗示身份与欲望的象征性瞬间聚拢在画面本身赋予的叙述空间里,相较于之前的色彩与织物拼贴,杨一凡从近乎蒙太奇式的元素组合中钻进了更为幽深、细密的丛林里,像是瞥进了内心深处更为隐秘的角落。在故事的 B 面,主人公留给观众的线索变得具体而切身:不管是紧密勾连的枝丫藤蔓,亦或是猛烈拍击礁石的海风与浪,画面中年轻化的人物形象与原始野生——时常被视作危险的——自然环境并置在一起,俨然一幅架空于后现代自然的生活图景,笔锋处也不时透露着危机四伏的情绪张力,那些情感与记忆深处的虚实界线于此得以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