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佳的画作以色彩鲜艳的构图为特色。它们时而明亮得令人仿佛进入了幻境,时而与重复的线条、圆圈和锯齿形状相结合,产生一种运动或转化的感觉。这些重复的线条通常采用两种色调,有时是直线,有时是弧线或圆圈。在冯志佳的画作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一切都在发生。他的构图永远不会停滞不前,仿佛画作本身就是一场动态的演化。 在2021年EGG画廊举办的首次个展中,冯志佳的绘画观念“余光”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医学、人类社会学以及传统绘画体系上,挑战了“中心视觉”的认知。还在央美研究生学习期间,冯志佳在导师邬建安的引导下,开始探索余光的绘画语境,并自此展开创作。这种周边视觉带来的运动感和模糊感在冯志佳的绘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艺术家创造了一种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新视觉语言和艺术实践,这种实践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 冯志佳的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他经常借用西方大师名作,如彼得·保罗·鲁本斯、印象派画家、甚至当代艺术家丹尼尔·里希特的著名作品。他主要“借用“这些作品的颜色基调,而不是其主题内容。通过他的余光绘画观念,解构原作,创作出新的属于自己语境的作品。 同时他还使用多幅不同大师作品的局部作为绘画的原点,这与他之前使用单幅名画作为起点有所不同。如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作《拾穗者》、文森特·梵高的画作《保罗·加切特医生的肖像》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作《约翰娜·施陶德的肖像》这样的作品在构图和色彩方面保留了大师作品的原型。展览中的其他大多数作品,如基于多幅画作的《迷失在星际中的四人》,提取了原作的色彩和气息。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余光”一直是冯志佳作品的焦点,但近一年的新作,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工具或媒介。如果余光只是一个工具,借鉴名画只是他的绘画中新颜色安排的起点——一种纯粹的形式手段,那么艺术家的兴趣在哪里呢?简而言之,是科学,包括生物学和物理学以及我们高度数字化的世界。冯志佳阅读广泛,经常在有关物理学、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的文章中寻找绘画灵感。比如,他了解到蝴蝶看到的颜色是人类的五倍。他的一些“迷幻”颜色(例如在《乔纳斯的肖像》中),探索了通过昆虫超活跃的色彩感知来观察的可能性。他用数学的思维来解构图像,使图像变得更数字化、颗粒化。他把一个平滑的轮廓,分割成锯齿状,这与微积分类似。例如,即使皮肤看起来很光滑,它也会呈现出像素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冯志佳的作品中找不到太多的姿态性的标记,而他的作品却以高度控制的线条或锯齿线条为特征的原因。 他还对科技渗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充满好奇。数字世界和从数据到艺术作品的数字化的NFT作品的产生,这一切颠覆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并自然地或多或少的反映在他的新作品之中。 同时冯志佳在他的画中捕捉重复的概念。他提醒我们,日常行为是高度重复的,比如刷手机、点击电脑鼠标或复制和粘贴。重复的线条和圆点是对我们每天无意识的重复性动作的提醒。他的抽象画定位于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叉点,艺术家毫不费力地将他的绘画实践与我们的当代生活经验融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