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艺术家安·维罗尼卡·詹森斯的研究型个展“粉黄蓝”将于下周和大家见面。安·维罗尼卡拥有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那是她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的孩提时代,这座城市强烈的自然光线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里,光也因此逐渐成为她作品中的标志性元素。
在本次木木美术馆展览中,第一个进入观众眼帘的会是作品《粉黄蓝》。携手好友或爱人,亦或独自迷失在“云间”,当眼前全是色彩斑斓的烟雾,我们将如何辨别周遭,决定前进的方向?观看艺术家纪录的日食影像、激活“光幻视”体验大脑为我们创作的色彩画面,艺术家创造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奇迹。
我们期待这场感官之旅的呈现,也想提前向各位分享几件关键作品。让我们与光线,与时间,在艺术家所构建的特定情境下共舞,而光线之外,不见万物,不见众生。
《粉黄蓝》(2015-2023) 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展现了詹森斯将雕塑从材料和形态中解放、并将其去物质化的探索。《粉黄蓝》是一件利用光线和颜色激发观众深度感知经验的沉浸式装置——一个雾气缭绕的空间,同时充斥着热烈而缤纷的彩色光线。当观众在装置中走动,不同颜色随之被带动、混合、转移,呈动态变化之势。策展人王宗孚认为,这件装置亦能从抽象主义精神中得到理解: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等艺术家曾将色彩和抽象作为传递思想与情感的基本工具。“这些艺术家们使用色彩并非仅仅因其美学品质,更因颜色是意义和情绪的表达方式;抽象则允许他们在避开传统表现形式的情况下,创作出呈现新经验和新想法的作品。”这间彩色雾室的前身是户外作品《隧道》(1999) ,该装置是安·维罗尼卡为第 14 届荷兰乌得勒支a/d Werf 艺术节创作的,制雾机每五分钟于人行隧道中产生一团人造雾。
《红106蓝132》首次亮相是在巴黎奥塞美术馆2003年的展览《抽象起源》。这件北京再版是一个装有频闪灯光的房间,邀请观众进入观看。红色与蓝色灯光频闪交替,混合成一种炽热的白,从而改变观众对空间和颜色的感知。于策展人王宗孚而言,这件作品“对抽象本身的意义提出了当代性的问题。一方面,詹森斯的创作彻底颠覆了物质的形态与具象性;另一方面,她尝试探索媒介的纯粹性,通过单纯的颜色变化塑造出一个物理空间。”
展厅内呈现的一系列影像作品是安·维罗尼卡·詹森斯对日食和月食的研究。艺术家与策展人一同从这些跨时十余年的、拍摄自世界各地的影像中挑选了六件展出,分别是《食—边缘(工作室版)》(2006)、《食—上海,中国2(之后)(晴朗)》(2009)、《食—豪环礁(海洋)》(2010)、《食—施皮茨贝格山》(2015)、《食—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2017) 和《食—美国亚利桑那州,沃姆斯普林斯(PS)》(2017)。
展出的其中影像作品《边缘(工作室版)》(2006) 是对发明家约瑟夫·普拉托 (1808-1883)的致敬。这位比利时物理学家研究肥皂泡泡的特性、光在视网膜上的呈现效应等光学现zuo象。普拉托也是费纳奇镜的发明者,从镜中观看旋转着的硬纸板圆盘,会产生动态的视幻觉。当前影像展示了詹森斯多次拍摄的日食镜头。为捕捉日食,艺术家曾前往蒙古、土耳其、波利尼西亚、挪威等地。影像中的片段则是她与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学生们一同去智利拍摄的。关于她对日食的迷恋,詹森斯如是说:“每一次(日/月食)是完全不同的。它以宇宙之大呈现,却能让人身临其境。当我身处其间,只想享受它、感受它。你可以留意到每次日食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仅仅为了它的美丽,它的崇高。
《晶》系列源于艺术家与米歇尔·弗朗索瓦2015年合作的作品《踢星》,他们用黑色闪粉在地上踢出一个小丘。从那以后,詹森斯继续尝试不同颜色的闪粉和创作雕塑时的姿势,探索其难以捉摸的本质以及它受光线影响的方式。艺术家在此呈现了为北京订制的新颜色,该版本之前从未展出。
银色有助于提升观众自我意识,并鼓励观众在观看作品时重新思考自身方位和作品展出语境。和詹森斯其他许多作品一样,《无题(晶银)》是一件场域特定作品,用散落地面的闪粉创作出反光而缥缈的装置,影响人们在空间里的走动方式。安·维罗尼卡·詹森斯将该系列作品视为开放式雕塑,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且临时存在的。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的《天空》(2002-2023) 是一个直播投影装置,将外界景观与封闭的室内空间无缝融合。作品将此刻的天空实时投射到展厅墙面,有效地为自然界创建了一个室内的临时窗口。这件作品展示了詹森斯对超越建筑自身界限的持续关注。
2003年,艺术家受比利时电信公司Belgacom委托创作的《天空》首次于公司总部大厅内展出,而摄像机被巧妙地放置在仅限高级管理人员入内的天台上。这件作品包含了对权力生态和可及性的讨论,因为它允许普通员工感受到他们平日无法触及的空间。詹森斯的作品大胆挑战了公司的社会经济等级制度,赋予员工更多权限。
在此,直播天空的摄像机被安置在木木美术馆屋顶上方,让观众可以瞥见通常不会注意到的天空。《天空》是一件引人深省的创作,它深入研究了自然、艺术和可及性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它尖锐地提醒着人们,最寻常的、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环境或场所,也可能藏着更深远的意义。
观看安·维罗尼卡·詹森斯的作品,必须走进她的雕塑,走入“云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艺术家想要诉说的,即在空间中,我们不应该偏袒单一的观看角度,而是不断地运动、行走,直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