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升是一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中国雕塑家,2010年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此后他游学于欧洲及日本京都,逐渐以运用自然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受到关注。与多数聚焦于单一题材的雕塑家不同,徐升选择走向公共艺术领域,注重艺术与公众空间的互动。在法国接受的西方艺术教育对徐升的创作影响深远。他曾形容自己当时“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法国艺术的精髓”,通过直观的视觉经验与直接的创作沟通,极大拓展了艺术视野。这种跨文化体验不断冲击着他原有的认知,促使他在尝试与颠覆中逐渐形成个人的艺术语言。对他影响最深的是20世纪著名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野口勇从传统雕塑扩展至建筑、园林等公共空间的艺术实践,启发了徐升对雕塑与空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在日本期间,徐升深入研究了野口勇在材料运用、舞台艺术及家具设计方面的理念,认识到雕塑应超越建筑的功能性束缚,创作不仅限于纯粹审美目的的作品。
徐升的「游戏山」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如《反向双螺旋滑梯》《玫瑰滑梯》等,强调观众参与和互动,通过装置引发人们对空间与体验的思考。另一重要系列“100把椅子”同样延续了野口勇的艺术哲学,将椅子视为“可坐的雕塑”和最小单位的“建筑”,探索艺术与功能的交汇。这一方向的起源可追溯至他早年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为坐而设计》。自那时起,他开始思考“建筑师或艺术家应有一把代表性椅子”的命题,并逐渐收藏了许多由建筑师设计的椅子。在疫情期间的一年中,他创作了160把椅子,本次展览从中精选一百把进行呈现。椅子系列将成为他持续创作的长期项目,同时展览还通过场景化的方式,呈现与椅子相关的家具及设计产品,将工作室的创作片段转化为具有雕塑语言的设计实践,体现出他从雕塑向设计延伸的再创作路径。
雕塑与艺术设计的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一个艺术家创作了两种类型的作品”,而是一种深度的、双向的、彼此滋养的创造性循环。雕塑是他的根本语言,而椅子则是他将这种语言应用于更广泛语境中的实践载体。核心理念的同一性:“空间的雕塑”与“雕塑的空间”,雕塑是创造空间的艺术:徐升的传统雕塑,尤其是受野口勇启发的公共艺术,其核心是塑造和定义空间。无论是《游戏山》还是滑梯,观众可以进入、触摸、游玩,艺术品本身成为了一个可体验的“微空间”或“地景”。椅子是微观的建筑: 徐升将椅子视为“最小单位的建筑”。一把椅子同样在塑造一个微缩的空间——它由靠背、座面、扶手等元素围合出一个属于坐着的人的“领域”。设计一把椅子,就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空间雕塑创作。
徐升的雕塑思维直接移植到了椅子设计上。他不是在设计一个“家具”,而是在用雕塑的手法雕刻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每一把椅子都是一个可以使用的、具有实用功能的抽象雕塑。材料与形态语言的延伸与转化,自然材料的运用:徐升以使用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制作雕塑而闻名。这种对材料质感、重量和温度的感受力,完全延续到了他的椅子设计中。他的椅子作品大量使用木材、金属,注重材料本身的表达力,而不是将其隐藏。有机形态的共享:他的公共雕塑(如双螺旋滑梯)充满了流动的、有机的、甚至是生物形态的曲线。这种形态语言同样体现在他的椅子设计中。椅子的结构不再是僵直的几何图形,而是出现了柔和的转折、蜿蜒的扶手和充满雕塑感的负空间,使得静态的椅子仿佛具有了生长的动感。雕塑探索出的材料语言和形态词汇,成为了他椅子设计的“素材库”。椅子成为了这些探索成果的一个应用出口和测试场。功能的介入:从“纯粹审美”到“功能性的触发”, 雕塑的“功能化”: 徐升受野口勇影响,试图让雕塑摆脱纯粹的审美,介入生活。他的滑梯是雕塑,但具有“滑行”的功能;他的“山”是雕塑,但具有“攀爬”和“游玩”的功能。功能成为了观众与艺术互动的“触发器”。椅子的“艺术化”: 反过来,当他设计椅子时,他又为这个功能性极强的物件注入了强烈的雕塑性和艺术观念。坐的功能依然存在,但它被提升为一个艺术事件。当你坐在他的椅子上,你不仅仅是“休息”,而是在“体验一件雕塑”,你成为了整个艺术情境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雕塑 → 椅子: 为艺术(雕塑)注入功能(可坐),使其更贴近公众。椅子 → 雕塑: 为功能(椅子)注入艺术(雕塑性),使其超越实用价值。这种互动彻底模糊了纯艺术(雕塑)与应用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展览中“组合成一个个的场景”是这种互动关系的终极体现。单一的椅子是一件独立的“坐的雕塑”。但当他将多把椅子与其他家具、产品组合成场景时,他实际上是在用设计的元素,回归到他最熟悉的雕塑创作——构建一个空间、一个场域、一个氛围。这些场景如同他工作室的切片,也是他艺术观念的微缩模型。在这里,“雕塑的语言”和“设计的语言”不再区分彼此,而是融合成一种整体的、可生活的艺术形式。
徐升的雕塑与椅子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雕塑是椅子的“观念内核”与“形式导师”,而椅子是雕塑的“功能化延伸”与“社会性实验”。通过椅子这一具有强烈功能性和社会性的媒介,徐升将他在宏观公共雕塑中探索的空间、形态、材料和人与艺术互动的关系,浓缩到了一个微观的、与人身体直接接触的尺度上。两者共同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艺术目标:打破艺术的边界,让雕塑思维侵入日常生活,创造一种既可体验、又可使用、更可深思的艺术实践。
宋涛 2025年9月于北京草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