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4月22日在北京第一空间举办青年艺术家群展“光的痕迹”。展览由陆向怡和王诗颖策划,精选阿明·勃姆 (Armin Boehm/德),陈英杰,刘溪子,弗里达·万纳伯格 (Frida Wannerberger/瑞典),谢玄玄,杨玥琪6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
光闪烁中伴随着神秘,可见却并不可知,可感确并不可停。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火光成为获得真相的引源,无论东西方,在神祇的背后总有光环,对光的不解而对光产生距离与期盼。光也是希望,可见光塑造五彩斑斓,同样默然改造着世界。除了自然光,电子光开始充满整个世界,当下对光依赖不分昼夜,光给予生命,甚至连空间和时间本身也可被光照亮。
在聚光灯下,在屏幕前蓝光的照射中,形象的对象成为流动的被关注者,不断的让渡自我心理与隐私权利,身体和心灵的解读标准被割舍而去,通过发光的屏幕和光速传播的信号,默认成为了接收者。正如弗卢塞尔(Vilém Flusser)认为的,视觉占据的中心,向四周渗透而不会被人群拥挤,发光体被逼到每一个角落,自己成为发光体却被孤立在“茧房”。在自我构建的能力中,学会在虚拟的空间中独处自娱,于是,“童话”变为了诉求。
艺术家们用作品阐释了他们的立场,身体是经验本身的媒介或者手段。在杨玥琪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若游戏场景的虚空环境下,以脱离现实感的象征手法体现孤独思考与凝视的意境氛围;刘溪子通过描绘商品本身的同时,将商品的景观与符号特征物化的展示,在形式的表达中体现客观的理性;谢玄玄的作品戏虐却光亮,松散的笔触透出严肃的“快感”体验,更是“发光体”的姿态;弗里达·万纳伯格的作品幽暗的背景中人物形象轮廓鲜明,与背景鲜明对比中“童真”显露;阿明·勃姆的静物色调明快恬然,在几何色块的对比中突出了色彩与结构“情绪”表现;陈英杰气势游动的作品中融合身体的动能,画面捕捉意境的在场感于行动中微妙体现。
勇气需要依赖自己并且依赖他人,在流动性体验关系中的环境中,认同与需要成为自我突破的掩体,自我的光亮如同身体情绪的延展,跌宕起伏间的不断的卷入不同的观念和系统,如同流行的穿着和待换的“面具”,表皮到身体都在成为对象化的诗意,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