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限空间 保持对未来艺术不确定性的大胆探索
文/向雪
「 阈限liminality 」一词作为存在于心理学和人类学中的专有名词,表示一种「过渡」、「转换」、「未确定」的状态,因阈限空间中存在着过渡性、模糊性、转变性和反结构性的特点,阈限空间美学风格被迅速引入当代艺术现场。
本次展览引用“阈限空间”这个概念暗喻美院毕业生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环境过渡时期,从学生到职业艺术家的身份转换时期,艺术从此时到未来如何发展的不确定时期,这种“过渡”、“中转”、“等待”或介于两者之间的悬而未决的状态,是个充满可能性和变革性的存在,而这种迷茫、恐惧、未知感的心理也成为贯穿艺术创作的主要策略,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介于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的美感。创作者试图将阈限空间中的焦虑和不安、矛盾和冲突、分离感和神秘感的知觉经验转换为隐喻式的视觉经验。
“阈限空间”的审美是对未知、神秘的审美,保持对未来艺术不确定性的大胆探索、实验、创新正是川美年轻学子的艺术精神所在,最终实现了语言、图像、观念的个性化呈现。
- 模糊空间边界,游走现实与幻想之间 -
阈限空间,又称为“阈界空间”或“临界空间”,是一个既不属于现实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幻想世界的特殊领域。在这个神秘的空间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一切事物都变得亦真亦幻,界限模糊,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式阈限空间的美学特质,它使得艺术家可以在两者之间自由游走,比如使用模糊的空间、重叠的图像或不确定的符号,创造出一种多义性和开放性,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许莹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平日的幻想,将一个个虚幻的角色放置在某种超现实的环境之中,例如有人型的动物、长翅膀的猫咪等等,形成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仿佛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游走。作者以一种内向、敏感的的视角来表现对孤独、现实与幻想、生命与死亡的体感,表达这个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奇思妙想,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观者体验一场奇幻的心灵之旅。
高悦擅长描绘沉静、梦幻般的超现实氛围,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既真实又虚幻的景象,有种宗教的庄严与诗歌的柔美,唤起一种安静的沉思感。她的作品无论是以窗帘还是书为象征符号,总是能在观众和画面人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分隔和神秘的感觉,仿佛能够跨越维度的界限,建构一种现实与幻想、呼喊与沉默、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为、瞬间与永恒之间的穿梭意象,探索那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哲学命题,实质上是一场对艺术与生命根本关系的追问。
刘舜佳构筑一种的抽象与模糊的图像,为观众提供一种解读绘画的新视角。她的作品从感觉逻辑出发去探讨当下的符号性图像,以大漆等综合材料进行创作追求画面质感来寻求作品独立的存在意义。
- 探索阈限心理和内心情感 -
阈限空间常常与人的心理状态相关联,如梦境、冥想或或日常生活中的过渡时刻。阈限空间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及心绪。艺术家通过探索这些内心状态,常常触及人的深层次情感或不安的心理状态,然后将这些内心体验转化为艺术创作,引发观众的共鸣。 何佼佼的组画主要以不同的细节内容构成,擅长将日常图景的碎片化、意象化切片表达,通过对颜色、光影和线条的精细运用,即时记录物像带来的瞬间感受,将平凡的日常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情感,让观者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 应用象征符号与隐喻 - 在阈限空间艺术中,常使用象征性的符号、物件或场景来隐喻阈限状态,比如门、窗、桥梁或隧道等元素,它们常常象征着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过渡。对象征符号的应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庞彦博的作品以石版画为主,《不息》系列作品选择“蘑菇”作为创作的象征元素来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生命的感悟。蘑菇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于腐物中诞生,后散播孢子,它连接生与死,“死”是蘑菇的依附,“生”是蘑菇的祈盼,作品赋予“蘑菇”人格化的特征,隐喻着生生不息。画面之间或许割裂、或许重合,所有关于蘑菇的画面构成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是她
辛雅怡的“观赏鱼”系列是对自我及女性群体的思考与反抗,作者善于用具有女性符号来隐喻女性那些沉重而难以言喻的痛楚与情感寄托。比如作品《系》中的“红线”是女性群体带有疼痛色彩的关联性与共通性,这种疼痛隐秘却坚固,宛若一根“红线”穿过耳洞;“刺”是丈量着身材尺寸的工具,身材、体态、容貌,宛若无形的“刺”,丈量痛苦,“刺”的符号是将痛苦可视化和可感知化。在回忆中共情、触摸自己,也与千千万万个“我”,拥抱她们习以为常的伤痛,与她们一起变完整。
张寒冰的《共生之林》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采用线和明矾等材制作而成。这件作品以多种罕见植物与濒危植物作为象征,展现了对濒危植物及其生态的关注和呈现。悬挂物则选择了玫瑰桉、峨参叶紫堇、出血牙菌、喙檐花等植物形象。每个植物形象都通过作者精心的手工制作,体现了对自然界多样性的尊重和珍惜。旨在唤起观众对植物世界的关注,引发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和保护。
- 重构经典的双重阈限意义 - 艺术家将经典作品的故事、神话或宗教进行解构与重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经典的创新和当代视角的追求,或通过语境转换,将经典作品放置于全新的语境中,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意义和观众的感知;或通过主题更新,将经典艺术作品的主题应用到当代社会问题或流行文化中,使其具有新的社会意义。艺术中对传统和经典的重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阈限概念的双重意义,创造出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 黄诚的作品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故事性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神话、童话等经典故事的全新诠释,让人们对这些熟知的故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经典符号背后情绪的解构再重组,黄诚让人们重新审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迷失在梦的边缘》画面里的复杂场景是一个个串联在一起的故事,描绘对身体空间感知发生扭曲或错觉所带来的梦境的幻想,关乎自我的生命、重生、保护等这些命题,有一种既迷幻又让人窒息的压迫感。黄诚的创作方式和主题在画面中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戏剧性表达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李霖夏擅长对经典图式和流行符号进行改造与重构去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理想国和生活环境。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网络中出现的流行图象加以日常化的再现与改造,运用丰富的色彩、各种线条和纹理来丰富作品的细节,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场景,赋予这些图示以新的解读与意义,使得画面更具动态感和趣味性。
- 激发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 - 阈限空间艺术常常触及社会、哲学和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对阈限状态的探讨,激发艺术家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创作出具有哲学思考和批判性的作品,从而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曾馨宇的作品《The feel land》融合了图像拼贴、雕刻与绘画等多种技法,以混乱感、隐晦的形象来表达社会批判。创作者试图在这个时代语境下,模拟个人思维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不确定性和混乱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解读画面的新视角。作品《跳房子》借用“跳房子”这一经典童年游戏作为外衣,实则是社会现实的抽象缩影,承载着创作者对社会问题的隐晦批判与深刻反思。
川美一直秉持着“创作带教学”的教学理念,这种鼓励创作并给与极大的自由度为学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所以川美的艺术总是充满了鲜活的力量。“阈限空间”的审美是对未知、神秘的审美,本次阈限空间艺术的美学价值在于川美青年艺术家们其新锐的艺术语言、细腻的情感探索、独特的个体感知、丰富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挑战和扩展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审美立场。保持对未来艺术不确定性的大胆探索、实验、创新也正是川美年轻学子的艺术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