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Pro
Language
HomeShows“2018-2020”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表现性绘画工作室作品展
IntroductionArtworks
Preface

形形色色--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表现性绘画工作室教学实践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油画教学模式的多方向探索已是共识。学院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研究方向,这是当今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生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表现性绘画研究,着力于从绘画语言本体角度对表现性绘画进行研究。倡导在借鉴和吸收西方表现主义及其它诸流派绘画的同时,注重与本土文化艺术精神的对接与再造,在当代语境中探索表现性绘画的可能。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表现性绘画工作室成立于2004年,由段正渠教授主持。2017年,由“表现性油画工作室”更名为“表现性绘画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高级研修班学员、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这其中不乏有经验丰富的职业画家、高校教师,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和“零基础”绘画爱好者。工作室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一则鉴于学员的生活经历和性格迥异,绘画水平也不尽相同,段正渠教授因材施教,摒除学院教学弊端,竭力挖掘不同学员的艺术潜能,力图呈现“形形色色”的作品面貌。二则逐步形成了以“创作”课程为核心,以素描课程、“艺术考察”课程、“纸本”课程、油画写生课程为辅助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间互有融合或前后贯通。

2018-2020届学员的毕业创作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完成的,工作室采用网络授课方式先后进行了十余次的线上教学,成绩来之不易。在过去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西北考察、纸本写生、威海油画写生、西班牙艺术考察等教学活动交互开展,2019年段正渠教授带队的西班牙艺术考察之旅更加活跃了学员们对于绘画的理解,开阔了艺术视野。一方面,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使学员在关注西方当代绘画,特别是新表现主义以来的“新绘画”艺术风格与语言样式的同时,激励大家打破惯有的绘画思路和观看方式,广泛地从各种当代艺术形式中提取艺术思维、创作观念、图像样式等。同时也注意从稚拙艺术、欧洲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早期绘画、中东细密画等绘画类型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工作室注重从本土传统美术,尤其从宗教美术和墓葬美术中发掘与表现性绘画相贯通的因素,注重绘画创作的本土文化身份,避免一味模仿西方绘画面貌与样式的倾向。

2004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表现性绘画工作室已培养各类学员近300人,教学思路逐渐明晰:系统研究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对其当代艺术的发展保持关注;回望传统,从传统美术中汲取营养;重视当下生活,关注个体感受和体验。工作室在教学中尊重学员艺术天性,遵循个性化教学的原则。不拘泥于“再现、表现”,“具象、抽象”等绘画类型边界,而是广泛地吸收一切优秀绘画形式,注重更贴近内心、贴近艺术真实、“形形色色”的个人化表现倾向。2018-2020届学员的绘画作品大都呈现了他们对表现性绘画的见识和探索,同时也展现了段正渠教授在打破学院教学圭臬所孕育的教学生机。艺术道路漫长,这些作品不仅是一段学习的总结和梳理,也许对于每一位学员来讲创作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博士 董朝阳

2020年6月8号

Collapse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