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Pro
Language
HomeShows如是·张杰艺术展
如是·张杰艺术展
Artist: Zhang Jie
Time: 2024.12.27 - 2025.03.05
Address: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三官殿1号 湖北美术馆负一楼特展厅
IntroductionArtworks
Preface

如是张杰

                   孙振华

                在一面镜子前活着和死去。

                                  ——波德莱尔

画家作品的深意,常常是一个谜。例如张杰,他到底想画什么?

非常近,又非常远;非常喜,又非常悲;非常美,又非常颓;非常艳,又非常灰……

张杰的画给人的感觉很复杂,这些场景,蕴含着一种不可说的东西。乍一看,时尚、艳丽、璀璨,如繁花绽放,如春晚舞台;细一看,惊悚,不安,耽心,焦虑。一些常见物,或者变异的常见物,被不合理地拼凑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热闹的景观。这些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多数是动态的,或者漂移,或者喷发,或者绽放,或者蔓延……即使静物,也能听到时间喧闹;看到时间的印记。所有的景观,都被一种神秘的、宿命般的力量牵引。沿着时间的逻辑,观众不禁会想,它们的后来呢?后来会怎么样呢?

金庸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张杰的这些画,就是约着我们,目睹大闹一场的最后喧嚣,想象它悄然离去后的寂寥。

张杰显然是有备而来,似乎是要成心拿这批画来挑事。

挑点事儿对很多画家来说,不算什么,对张杰却不容易。为什么?他天秤座。

星座这事儿,不说也罢,真说起来,好像也有几分道理。天秤座的张杰,性情温和、绵柔;那怕心中再有正义感,也不愿意跟人起冲突,和人针尖麦芒地干仗。画出这批画,将它们展示出来,对一个天秤座,不知道会权衡多久,纠结多久?

相对于张杰的过去,这批画几乎等于背叛;等于离家出走。这种决绝,对天秤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张杰丢掉了从小相伴的画笔,用iPad,用绘画软件作画。这种断、舍、离恐怕不是轻易用尝试、创新就可以简单解释的;这相当于主动离开了几十年的舒适区,把自己放逐到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岛。幸好这个岛上还有一个大卫·霍克尼,与这个杰出艺术家为伍,让张杰不至于完全成为一个孤勇者。

更重要的,这批画丢掉了张杰经过长期训练,依赖绘画媒材,通过形体、色彩描摹对象所形成的身体感知和肌肉记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已经成为下意识反应的绘画技能。

如果说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那么过去,绘画媒介是张杰延伸的身体。现在,它被张杰放弃了,他要重新在电子媒介中寻找具身性,重新建立新媒介和身体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

庄子有“得鱼忘筌”和“得意忘言”的说法。对得鱼忘筌,人们常常解做贬义,认为捕获到了鱼,不应该忘记捕获它的鱼篓。实际上,这两个成语说的大致是一个意思,从哲学上理解,它讨论的是工具、语言、手段与意义、内涵、目的之间的关系。 

在工具的层面上,绘画媒介、绘画技能、画家身份统统都是工具,都是“筌”和“言”;只有艺术本身,只有“鱼”和“意”,才是艺术的目的。 

一个画家,难的不是掌握工具,而是对艺术真谛的领悟;是在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眼光和趣味。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画家所谓的“成功”、“名气”、“身价”仍然还只是“工具”的层面而不是艺术本身。

张杰是一个真懂艺术,能够品鉴艺术之美的人。星座学里说,“天秤座对美感和艺术有着特殊的敏感度,通常具备艺术天赋”。不知道别的天秤座是不是都这样?张杰的艺术眼光和趣味是大家公认的。

为什么张杰在湖美附中和基础部能够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为什么一个油画家可以把美术馆做得如此有品质?还是那句话,他不是一个只关心传授技术的教师;也不是一个把美术馆作为职业的专家,他只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和心性去指导学生;以别致、细腻的审美的眼光去衡量美术馆的馆长。在张杰的生活和工作中,他肯定会犹豫不决,踌躇不定;也肯定会不安于现状,总是纠结着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曾经多次和张杰长谈,每次都深得教益。例如,他曾长时间思考为什么中国人画油画总是和西方人不一样?差别究竟在哪里?在浙江美院读大三的时候,英国著名油画家尤恩作为外教到他们班上课,他抓紧一切时间向尤恩请教,后来他终于领悟到,油画的技法、媒介、造型、色彩这些工具性的元素我们都可以学得很像,但是西方油画骨子里的那种理性、分析的精神可能是中国画家所缺乏,又很难领悟,掌握的东西。

八十年代的杭州南山路上,西湖的风吹拂着张杰;浙江美院的清高、散淡,略显慵懒的悠闲与张杰一拍即合,把他熏陶成今天的样子。

许多画画的人对绘画这件事存在着一种整体性的误解,认为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信息足够,肯下功夫,就能得到力量与智慧;艺术就能不断进步,直至高峰。这是一种天真的艺术观。

在一个多元并存、包容开放,不断有人断言“绘画已死”的时代,与其讨论绘画的死活,不如反求诸己,思考当下。事实上,绘画以经死去的,或者将要死去的,可能正是那些工具性的元素,而艺术的价值越是在一个高科技时代,越发显得珍贵。在今天,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到底能做什么?再次成为一个初始的问题。 

艺术史是奇妙的。对过去而言,它们并没有消逝,今天就是过去的结果,这就是传统的力量;由此推断,今天艺术也不只是为了现在而存在,而是为了决定和塑造未来。因此,今天的创作只有在走向未来中才有意义;同时,未来也已经参与到了今天的创作中。所以,艺术的当下,既包含了过去,也指向着未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杰的绘画是当下的。他的作品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所描述的《景观社会》的表征,是关于景观社会的警世危言。

居伊·德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传统,他认为整个社会生活由于媒介和图像的泛滥,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积累,商品社会转变为景观社会。在景观社会中,电子符号建构出来的物的影像,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关系,成为感性欲望和声色犬马的诱惑。所有的生活都被五光十色的景观所包围,现实被景观掩盖,真实被虚假替代;原先鲜活的生活本身被转变为一种景观化的镜像。‌

张杰用虚拟绘画的方式,描绘了景观社会的图景。他将现实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东西,如鲜花、草、水果、石头、陆地、船、飞机、海洋球等各种真实的符号不合常规地拼凑在一起,通过隐喻、借代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化的社会图景。它们浮华、夸张、艳丽、虚假;它们荒诞、怪异、不确定。在这一片表面繁华的背后,表达了作者忧虑、焦灼和批判立场。

张杰所采用的电子媒介,恰好与这个景观社会相对应,它的色彩极其鲜艳,图像极其时尚,各个元素极其吻合当今的消费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谙熟传统审美的张杰大胆放弃了传统媒介,他换了一支“新笔”,获得了艺术在今天新的可能性。张杰对“景观社会”这种淋漓尽致的表现,或许是传统绘画媒介所难以企及的。

张杰可以感到宽慰,一个画家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意左右他人,但只要有人读懂了他的画,哪怕只有很少的人会意,他都会欣喜不已,因为他们共同分享了那个秘密的花园。
Collapse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