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11月19日下午4点在北京798第一空间推出国际艺术家群展“同步中…… ”。展览由米开拉·塞纳(Michela Sena)策划, 呈现 9 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乔恩‧伯格曼(Jon Burgerman / 英国), 杰弗里‧布约特(Geoffrey Bouillot / 法国), 莫娜‧布罗莎(Mona Broschár / 德国), 妮娜‧巴赫曼(Nina Bachmann / 德国), HIMBAD(英国), 海伦娜‧玛格丽特‧琼斯多蒂尔(Helena Margrét Jónsdóttir / 冰岛), 尼瑞特‧塔克尔(Nirit Takele / 埃塞俄比亚), 唐槊(中国), 阿尔伯特‧威廉(Albert Willem / ⽐利时)。
绘画,尤其是具象绘画,不仅得以存续,还以更现代的形式向前发展, 这就是本次展览想传达的讯息。
绘画的韧性不仅在于让艺术家透过那份至关重要又无法遏制的冲动,沿着选中的道路勇往直前;同样也在于破译“当代”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意义的可视代码的能力。
九十年代“空燥”的观念艺术与不久前的数字媒介双双落下帷幕,此后脱颖而出的“新具象”主义,成为我们理解过去几十年里当代文化转型的绝佳艺术语言。
事实上,绘画的力量既不依赖于艺术家的技巧,也不依赖于观者的经验,它是独立发展的暗语,是破解当代生活新美学编码的真实答案。
换句话说,欣赏画作时,我们的收获既不取决于自己,也不取决于画作,而取决于我们是否与社会某个领域的审美合拍。
当代绘画的独到之处并不在于技法或材料,而是运用精神与心理学手法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可视化处理。
本次参展艺术家都属于新生代,拥有相似的视野。他们运用与众不同的前缩透视法,将焦点从模特身上移开,转而在语言上着力,开发出全新的当代“艺术行话”。
艺术家们在插图、平面设计、街头艺术、漫画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他们扣开具象绘画的大门。
在他们成长的社会时代中,数码动画从写实绘画中汲取灵感,而电子游戏审美则仿效了宗教人像绘画中的后启示录场景。
哪怕在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媒体上,发帖者也必须本着便于分享与传播的原则,精心设计照片构图。
这就是绘画的发展方向,它选择了与社会文化状态并行的道路,变得越来越顺应时代潮流;它通过不同的媒介与手法呈现出来,有时与绘画传统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