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Pro
Language
HomeShows蜂巢·生成 第三十六回 進退維谷:李继忠
蜂巢·生成 第三十六回 進退維谷:李继忠
Artist: Lee Kai Chung
Curator: 楊鑒
Time: 2020.07.18 - 2020.08.19
Address: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IntroductionArtworks
Preface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榮幸宣布,將在蜂巢北京空間B.C兩個共計逾500平米的展廳呈現中國香港青年藝術家李繼忠的第一次內地個展,也是藝術家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個展。展覽將主要展出藝術家自2018年開始準備並推進的項目《復還、修繕與進退維谷》,與由該項目衍生並於2019年至今開始的密集創作,並計劃於2021年最終完結的項目《通向深海的狹道》。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展出的兩個章節的作品都從屬於藝術家計劃於2030年完成的《遷移》五部曲之中的前兩部。這系列研究式創作項目以戰爭歷史作為起始點,李繼忠通過研究“遷移“過程中的人口流動、物質轉換和意識形態的傳播等議題,探索當中潛藏的大亞洲脈絡下的權力關係,並如何延留至現代社會中。 作為一個將文獻考據作為重要工作方法的藝術家,李繼忠盡可能的在考究過程中仔細拆解檔案與素材中的多重歷史主體性和政治涵意,比較眾聲喧嘩中因身份差別而引致的不同立場。具有話語權的論述者都渴望通過意識形態說服民眾接受單一和線性的歷史觀,並勾畫符合自身利益的歷史長河;藝術家相信歷史無時無刻跟當下現實激盪,而以上提及到的論述與意識形態上的呈現可以超越時空限制。李繼忠想要做的是在嚴格的考據與調查之後,經由他極富個人性的視覺語言轉化,去除說教式的言說,讓人們看到歷史之繁雜多樣與潛藏的可塑性,並引發多重線索——憑着判斷與經驗,串連藝術家與檔案中的眾多主體才是解扣歷史的真實密碼。因此真正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是李繼忠所搭建的飽含浪漫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半虛構劇情創作,與充滿主觀意志的展場結構,超越考據與素材本身的同時和嚴苛的工作方法形成一種激烈的對比和張力關係,共構了本次展覽中呈現的兩章勾連卻又有所對峙的戰爭史詩。

第一章節《復還、繕修與進退維谷》為一項創作及研究項目,透過文獻與物件,追溯香港二戰後期的歷史,探討時間過渡對「紀念銅像」意涵上的改變。作品由錄像、雕塑、攝影與裝置組成。「紀念銅像」本身具精神性與符號性的象徵意義,然而,它的本質也可隨時間的進程產生轉變。二十世紀初,英國治港,銅像的誕生彰顯了殖民主義,經歷過二戰、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社會運動,到了回歸後,銅像漸漸成為了普羅大眾對於殖民時代的懷緬對象。而在過程中,為達宣揚某種意識形態的效果,「紀念銅像」被放置在公共空間內,當中「物」與「人」的交織,又如何發展出一個社會性的論述?再者,銅像有其「紀念性」(Monumentality) 意義,因此選材必用上持久的物料,但由於戰爭,銅像開展了一系列物理和時空的轉移,這正正回應了它作為一個符號在二戰、戰後與後殖民時代的變遷。

第二章節《通向深海的狹道》的研究方法與第一章節有所不同,藝術家主要是透過參與藝術家駐留計劃、檔案研究、訪談、實地考察以及參閱既有的研究為主,繼而以藝術作品的方法呈現。在一段關於日軍在二戰期間於香港建立“細菌研究所“與戰爭難民的歷史的基礎上,藝術家滲合個人歴史、對於事件的主觀看法、個人情感、虛構與想像,交織出來的論述,李繼忠除了希望能補足因各種檔案與政治體制的局限而引致史料不盡完整外(永遠不會有完整的檔案),項目的重心是發掘人性、歷史主觀感性與事者的心理狀況。「主觀性」常被排除於主流歷史觀,但李繼忠一向認為細節與其推論有助塑造更立體的歴史脈絡,跟當下相似但不盡相同的社會狀況並置。

有趣的是,第二章節作品在研究與創作之中對於藝術家本人的觸動也在不斷反哺藝術家去修改與推進《復還、繕修與進退維谷》的創作。藝術家在兩個章節內容的文獻考據過程中面對了截然不同的檔案系統與體制,面對的阻力與涉身體驗也大相徑庭,這種交錯生長既可以看做是對此前視角與系統的矯正也可以視作一種更為深層次的認知。

Collapse details